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古人“留影”的那些趣事

        2018-03-20
当前位置:首页 >家教

      过年啦,美食找、美景照、自拍照、全家福,一定会在朋友圈刷屏,你有没有在开脑洞的时候疑惑一下:拍照这么日常的行为,在没有相机的时代,古人们是如何留影的?如果没有“照片”,课本上那些画像又是从何而来的?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些历史趣闻。

 

 


画师,古代的“人肉”照相机

我们今天在博物馆看到的各种肖像图、风景图就是画师的作品,可以理解为一种“写实”的照片艺术,而画师,自然就是那台“人肉”照相机啦!


      古代的实景绘本相当于现代风景明信片的古代版,区别在于写实性。画师绘画,更讲究写意,因此在同一幅画里,你可能会看到春天的桃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的菊花和冬天的梅花搭配在一起,而用相机拍照,除非用假花摆拍,否则它们是不可能“同框”的。


      北宋画家张择端著名的《清明上河图》,洋洋洒洒风俗市井尽在画面,堪称北宋百科全书,效果犹如相机里的“全景模式”。想象一下,那时候全靠眼睛观察,一个人一支笔描绘,要几年才能完成这么恢宏的一部作品,不可谓不辛苦。

重点说说肖像画这类“证件照”,古代当然也有“自拍”和“他拍”模式。


      比如描绘从西汉至隋朝十三个皇帝形象的《历代帝王图》,因为是清朝画师创作,用面部表情来表达历史功绩,形象的可信度几乎为零,可以称为“照骗”。而在唐朝兴起的宫廷画师当面作画,宫女就在眼前当模特,这种人物肖像更有可信度,而往往还有背景图。相对于流行的“他拍”,“自拍”模式大部分时候都是画师自己开启,在乎形象的先对镜梳理,不在乎形象的当然就“封面图与实物相符”,至于丑化自己的“照片”则很少,可能那时还不流行“自黑”吧。

 

美人画,需带PS”修图键

      相比起帝王图,大家可能更对美女肖像图感兴趣,毕竟审美是全人类共同的爱好。先讲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看看在古代没有相机是多么糟糕的事情。


      汉元帝是个糊里糊涂的人,他觉得宫里的妃子、宫女太多,挑不过来,便让画师画成像来选。妃子为了得宠,纷纷给画师塞钱求“修图”,谁给的钱多,画师就把谁画得美,汉元帝按图挑人,竟然从不起疑心。就这样过了几年,匈奴国的单于跑到大汉求结亲,汉元帝假大方,忙说好啊好啊,暗地里则从画师给的美人图挑了五个最不起眼的给单于,其中一个的名字叫王嫱,就是后来的王昭君。汉元帝初见昭君,觉得比他宠过的所有后宫佳丽都美呀。可现在拒绝单于就得丢面子,为了面子,汉元帝硬把王昭君送出了塞。他回过头才明白——我这些年挑的妃子原来比见网友的水分还大啊!哎呦喂,万恶的“修图手”们!哎呦喂,我痛失真爱!

 

      看吧,在没有相机的古代,欣赏照片还需要自带“PS”功能,有的需要除去滤镜,有的需要一键还原,有的需要美容祛斑,不然和现代一样,很容易被“买家秀”欺骗。但不得不承认,不管画工如何精炼,也无法企及相机的高像素,使得人物肖像图局限在了那个时代的画风里。比如古代四大美人到底有多美,就算看过了画像也仍旧无法想象,这是多么令人遗憾!

 

人物画,独特的光影记录

      1839年,法国向世界公开了达盖尔银版摄影术的专利权,隔年就是鸦片战争,照相术进入了中国。起先是军中有随军摄影师,接着19世纪50年代,香港、广州和上海都先后开了照相馆,许多肖像画师改行当了摄影师,贵族们的时髦也从画像变为拍照留念。此时起,“拍照”正式进入机器时代,一路演变到今日,一个小手机都能有强大的拍照功能。


      当代摄影艺术确实可以更加准确、快速的刻画和记录特定的情境,但在明清乃至更早的历史时期,人物画却是不可替代的留影方式,它赋予了今人一睹前人风采的可能,而且画面中随处流露的情感更是让人物画充满了意趣和温情。

和当代写实风格相比较,人物画融会了文人的思想、情感和价值态度,对于人体结构的把握和描绘也不尽科学,但是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文人、画家眼中的社会生活和思想状态。因此,我们在看这些人物画时,不必纠结于造型图影的准确和用线敷色的考究,而是应该更多地领略画面中所抒发出的生命气息。


    “一二三、茄子!”就在你和家人朋友们自拍的时候,交错的时空隧道里,有另外一群人,他们用眼瞅了瞅,拿起毛笔开始“拍”下眼前的风土人情。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