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二孩时代,你会同意自己的孩子随母姓吗?调查结果有点出乎意料

        2017-11-13
当前位置:首页 >校园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32名受访者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54.7%的受访者能接受孩子随母亲姓,仅有23.2%的受访者对此不能接受。这项调查中男性比例为48.5%,女性为51.5%。
说实话,这个结果还是挺出人意料的,毕竟“子女随父姓”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在小编身边,也确实没有多少孩子是随了母姓的,随父姓还是占了大多数。但是这个调查结果起码传递了一个正面信号,那就是人们对于这个问题态度已经开始有所转变了。
 
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地位显著提高,整个社会也对女性越来越尊重,相信以后孩子随母姓的情况会越来越多,接受度也会越来越高,“孩子随父姓要延续香火”的观念需要逐渐甩掉了。
 
对于此次调查,很多网友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部分网友表示,现在国家开放二胎了,家里如果生两个孩子的话,一个随父姓,一个随母姓,是很公平的事情,没必要为这个姓氏的问题争吵。
 另外也有部分网友表示,还是随父姓比较好。传统观念不是区区一个调查就能改变的,况且也不能证明这个调查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随母姓会给孩子造成很多困扰。
 
“子女随父姓”有其历史原因
 
要说到“子女随父姓”的习俗是如何产生的,那就要回归到旧时代的社会背景里来进行讨论了,毕竟男女平等的观念传到我国还是比较晚的。直到20世纪初,性别平等的先进理念才传入中国。渐渐地,人们慢慢开始审视社会对于女性的各种不公,女权主义逐渐盛行,但“子随父姓”作为一种男权主义的象征,同时也是人们划分族系、管理宗亲的依据,是极其不易被撼动的传统。
      
从根本上说,“子女随父姓”之所以会成为约定俗成的一件事情,本质原因还是在于父系社会男性在经济和政治上均占有绝对的优势。不止中国,世界上很多国家都保留着“子女随父姓”的习俗。
 
在现代社会,人们观念逐渐改变,让孩子随父姓不再作为一种男性权力的象征,对更多人来讲,姓氏逐渐成为了一种符号。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许多家庭尝试两个孩子一个随母姓,一个随父姓,又或者父母双方的名字组成复姓,比如前段时间很火的“黄蒲军校”,说明大家对于取名的态度越来越开放包容了。
 
然而我们需要意识到,虽然中国女性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观念的变化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通过这个调查,我们已经看到了整个社会对于孩子姓氏的固有观念有所松动,这说明性别平等的观念已经逐渐深入到我国人民的观念层面了,只是我们注定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调查结果不重要,观念转变才重要
 
事实上,在这次调查中,依然有65.2%的男性受访者认为孩子姓什么很重要,高于女性受访者的比例(46.2%),与此同时,接受子女随母姓的男性比例(46.1%)也明显低于女性比例(62.8%)。
 
看来对于孩子随母姓这个观点,男性的接受度还较低。不得不承认,孩子随谁姓的问题牵扯了很多社会因素,不能简单孤立地看待这个问题,但是单单就调查结果而言,我们整个社会的观念是在进步的。
 
早在2011年,安徽长丰县就尝试“姓氏改革”,对于当地孩子随母姓的家庭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用村规民约的形式予以固定,以此来淡化父姓意识和传宗接代的思想。
 
不管是通过政策手段,还是宣传教育,都希望能够彻底转变传统的陈规陋习,真正让“性别平等”深入人心。
 
当然啦,我们也不能过于乐观,即使大家普遍观念上接受了孩子可以随母姓,但是到了真正给孩子取名字的时候也可能因为种种压力放弃。毕竟“子女随父姓”是延续了这么久的传统习俗,我们应该认识到本身孩子跟谁姓并没有对错之分。
 
 
孩子跟谁姓,应由父母双方沟通决定
 
在新闻上我们时不时也能看到因为让孩子随母姓而导致家庭关系破裂的情况。
然而无论是从情理角度还是法理角度,我们都应该秉持着商量沟通的原则来为孩子命名。
 
根据我国目前的相关法律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孩子有权决定自己的姓名。说白了,叫什么名字是孩子自己的权利,即便孩子长大想要改名,也是无可厚非的,我们应该认清楚这一点。
 
况且这种关于姓名的争论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并没有好处。多花点心思在孩子的培养问题上,而不是为了争夺所谓的姓名权对孩子造成伤害,岂不是更好?
 
说到底,家庭和睦才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而家庭中更重要的是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而不是姓氏归属问题。因此对于姓氏的问题,不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都没必要将其看得太重。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