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技术+教学”深度融合的3个探索

        2017-10-19
当前位置:首页 >教研

“技术如何与教学深度融合”“教学如何不被技术捆绑”成为学校教学变革的难题。近年来,成都市第七中学、成都市龙江路小学与成都市棕北中学在不断尝试、摸索中找到了契合学校教育理念的“技术+教学”深度融合模式。在日前举行的“2017四川省信息技术与教学教研深度融合现场研讨培训会”上,3所学校分享了他们的经验。

探索1:

网阅扫描精准分析学情

成都七中高新校区技术处主任谢荣华说,传统课堂的老师靠经验教学,教学模式非常普遍,缺乏针对性。而信息化课堂能通过互联网、教学软件等技术检查”每一位学生的短板。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进行更有针对性地教学,成都七中开始探索个性化精准教学模式。精准教学的关键点是数据采集,数据的收集方式颇为重要,必须准确、高效。前期,学校对几种集体数据采集方式进行调研比对,发现平板书写存在采购压力、管理等问题,不好推广;作业拍照上传系统需要依托平板,且画质不高,不方便统计;点阵笔不稳定等等。经过一系列摸索,学校最终选择了网阅扫描方式,成本低,可操作性强,活页机读卡的作业集还保留了学生已有的纸质书写答题的习惯,便于收集、整理。

学校还探索出了一套操作模式:学科老师先集体教研、自编教辅,设计有针对性的教案、教学模式、课业习题等,再印制活页机读卡式的作业集,学生完成作业后将其扫描上传系统,教师在网上批阅。之后机器会针对所有数据进行学情分析,显示学生短板,数据也将作为老师个性化教学的依据,及时调整教案。

“该教学模式改变了老师以往凭经验猜测学情的教学观念,更加注重实证教学,专业能力也得到提高。”谢荣华也提出新的问题,“当前学校只能收集学习数据,未来是否可以搜集学生行为数据?各类数据又该如何整合?在新高考选课走班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如何发挥学生的高阶思维和创新能力?如何更大化地服务于育人工作?这些问题或许是信息化课堂将要探索的方向。”

探索2:

不同课型找到适用的技术

如今,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智能手环等技术越来越多,互联网的科技也日新月异,如何为不同课型找到合适的技术?成都市龙江路小学进行了探索。

龙江路小学副校长应雄分享了3个“技术+教学”深度融合的例子:高效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某些软件的实时测评功能进行教学,该技术既可以进行课堂练习,也可以及时收集学生情况,有效突破学生不爱发言的瓶颈,老师当堂就能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当课堂上的资源都来自于学生,而不是来自于老师的猜测,课堂参与度就能得到提升。”应雄说。

针对人文学科,技术则应变成改善课堂氛围的催化剂,配合老师用课堂活动、游戏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语文课上,老师可以用对联、闯关游戏等引导学生反复巩固知识,熟悉句型。”应雄说。

“技术还可以帮助学生攻克难点。”应雄举例,科学课上,老师有时会因时间有限等原因无法进行实验演示,只能直接提供结论,学生就有些摸不着头脑。如今,在技术的支持下,学生可以通过平板看到模拟的实验演示,记录实验中的变化,从而更加理解抽象的知识理论。

“传统教学设计需要分析教学对象已有的知识水平,包括对其生理、个性心理、智力、能力发展等方面特点的分析。而信息化课堂教学设计,还需思考不同学段的学生是否需要信息技术辅助学习,并对不同学段学生使用该技术的能力和水平进行分析。此外,传统课堂目标以知识为中心,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活动都围绕知识主线展开。而信息化课堂则以移动互联环境为桥梁,实践探索为基础,以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发展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创新为最终目标。”应雄认为,老师想让技术更好地辅助教学,就需要了解信息化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区别,从而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而不是将技术生硬地植入课堂。

探索3:

“五张卡”串联课前、课中、课后

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课堂,也让老师的教学设计从课堂延伸至课前与课后,将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串联起来。成都市棕北中学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基于平板电脑的“五卡联动”课堂教学范式探索。

棕北中学校长丁世明介绍,“五卡联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把平板电脑作为教学的辅助性工具,运用校园网云资源服务等技术,在现代教育环境下构建的一种师生以交互方式呈现信息的有效教学范式。“五卡”指导学卡、课堂反馈卡、挑战卡、错题卡和减压卡,应用在学生自学、导学、巩固、拓展4个阶段。

“在课前自学阶段,学生可以以导学卡为指南预习新课。老师在授课前一天通过教育软件向每个学生发送导学卡,包括导学案、课件、测试题、微课等,学生进行预习自学。”丁世明发现,通过导学卡,学生一般能理解课本上70%左右的内容,学习程度达到“最近发展区”。

“课堂反馈卡用在导学阶段。”丁世明介绍,刚上课时学生用平板上的教学软件自测前一晚预习情况,软件自动批改习题,并记录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老师先对学生的薄弱点进行指导,再根据学生的遗留问题提炼出课堂反馈卡。“学生带着未解决的疑惑进入课堂,会有强烈的求知欲,老师上课的重点也具有针对性,还有足够时间扩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高课堂效率。”丁世明说。

“挑战卡、错题卡、减压卡”用在巩固练习阶段,其中挑战卡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可用于分层教学、分层作业中。丁世明说:“学生可以在课上分享他们解题的不同方法,举一反三。但这种方法比较费时,也许一节课只能完成三道题,不过这种课堂达到了以学为主的目的,最大化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错题卡提醒学生摘录错题、分类整理、反思原因、制定策略,也是在“大数据”之下,对学生进行的一种“精准补救”,对学生薄弱环节及时跟进。减压卡则是一种奖励举措,比如,学生在篮球比赛中获奖,就可以找数学老师减少作业,达到减压目的。在丁世明看来,这种人文关怀会让学生更自主,更自愿地学习。(教育导报记者 吴宇婷)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