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五育融合”背景下的“育才模式”——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教育集团第26届教育研讨会侧记

张玥        2022-12-16
当前位置:首页 >教研

本报记者 张玥 

12月9日,成都市七中育才教育集团第26届教育研讨会——“五育融合视野下的深度学习:新课标背景下育人方式变革的育才实践”开幕。近400所学校,上万名教育同仁通过线上线下参加了研讨会,共话 “育人方式变革”、共论“教育高质量发展”、共研“五育融合视野下的深度学习”。 

“育才思考” 

在“五育融合”和落实“双新”要求的时代背景下,学生需要更为充分的全面发展,需要展开更有内涵和品质的课堂学习。面临新的教育改革形势,面对更高的育人要求,七中育才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成都市七中育才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吴明平作了题为《深刻变革育人方式 赋能学生高质量成长》的主题报告。他从顶层设计角度,提出了七中育才的“融合思考”。

吴明平提出,教育者当前的核心任务是:以无需提醒的文化自觉,深刻变革育人方式,赋能学生的高质量成长。而育人方式的深刻变革需特别着力以下三点:在“育人”上下功夫、在“改课”上下深水、在“双减”上下决心。

如何在“育人”上下功夫?吴明平认为,要在“立德树人”上下功夫,育可靠之人;要在“五育并举”上下功夫,育全面之人;要在“核心素养”上下功夫,育有用之人。

如何在“改课”上下深水?一是要着力课前,改出“高质量教研”;二是要着力课中,改出“高质量课堂”;三是要着力课后,改出“高质量作业”。

那么,又如何在“双减”上下决心呢?一是要让学生跳出题海,享受高质量的课外生活;二是要让家长缓解焦虑,汇聚高质量的教育合力;三是要让教育理性回归,彰显高质量的教育生态。 

“育才实践” 

研讨会上,七中育才三个校区分别呈现了一堂跨学科课程,展示了七中育才在“五育融合”视野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第一节跨学科课程是水井坊校区教师贺宇及萌芽·生物学社同学们带来的《共筑育才云端花园》。

一个好的育才云端花园是什么样?贺宇和萌芽·生物学社的孩子一起带来了他们的答案。耗时一个多月,社团的学生“兵分三路”,一组负责勘测调查,一组负责设计规划,另一组负责栽培观察,最后三组成员一起将工作结果进行推介分析与评价,搭建出了他们心中的“萌野园”。

负责勘测调查的小组,借助地理和数学知识,在实践中测量规划出不同区域用地的面积;负责设计规划的小组,先根据生物知识,判定出在天台这一特殊的结构上适宜生长哪些作物。确定好作物类型后,再结合美学和园林设计知识,绘制出图纸;栽培和观察小组,实际上是进行生物学和劳动课程的实践。他们将教材上学到的种植知识,应用在实际的种植过程中,并观察记录作物不同时期的生长态势。

实践是最好的课堂,在这样一场有关种植的实验中,孩子们实际上感知到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学生们各司其职,尽管不同的分组进行的工作各有侧重,但实际上他们共同在为期一个多月的种植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学科教学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第二节跨学科课程是汇源校区教师邓鑫及数学卓越课程班的同学们带来的《“斗”转“星”移》。

“你在生活中使用过导航定位吗?”“你知道我国的北斗导航系统吗?”邓鑫通过一个个来自生活、又富有专业味道的问题开启课堂。

“主要是什么技术为定位和导航功能提供了支持?”从生活实际出发,又回到学科知识,从而引出了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北斗导航系统是如何实现定位的?”,本节课的核心任务也就应运而生:“从数学学科的角度分析北斗导航系统实现定位的原理”。

问题导向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像化。邓鑫老师通过数学建模、数学推理进行探究,并借助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和方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头脑风暴等活动中,激发出他们观察与分析、思考与表达能力。

最后,邓鑫老师还在线上邀请参与北斗导航系统研发的工程师同学生们对话,这位一线科研工作者为学生们心中埋下一颗科技的种子,鼓励大家传承北斗精神。这一环节无形中将课堂升华,实现了学科教学同德育思政的结合。

第三节跨学科课程是银杏校区教师贺文及八年级1班的同学们带来的历史味十足的《宋瓷·宋韵》课。

本课以统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北宋的政治》、《宋代经济的发展》相关内容为基础,结合历史、化学、美术学科,以宋瓷为载体,通过“观瓷”“制瓷”“品瓷”三大情境的创设,带领学生挖掘宋瓷的文化艺术特质,探寻宋瓷的独特韵味,深刻感悟宋瓷所展现的时代风貌和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提升了学生综合探究能力、审美感知能力、劳动意识等,实现五育融合。

“富有价值的‘育才尝试’”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班建武对三节跨学科课程均给予了正面评价。他认为,三堂示范课,是新课标背景下育人方式变革的几场非常富有价值的尝试。

结合三堂跨学科课程,班教授进行了题为《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的专题报告。他认为,在“五育融合”背景下,要突出科学思维在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教师要能够在科学教育中突出探究意识、求真精神和科学方法。不仅要让学生“在做中学”,更要让学生“在做中思”、“在思中做”,在科学探究中完成思维品质的提升。

过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习的过程只为了解题,而非揭示真理。因此,学生往往会成为“做题家”,这不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但在这三堂示范课上,并没有哪一节课明确向学生提出“解题”的要求,而是让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多质疑、多推理,激发着学生们科学探索的动力和能力。

其次,在未来的教学中,要注重强化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实现多学科知识的有机整合。让学生在教育中体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他举例说,三堂示范课上的问题都不是由老师直接抛给学生的,老师充当“引路人”,引导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们也正是在自主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意识到,很多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并不能用某个单一学科就可以解决,这样也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跨学科思考的意义。

编辑/一审:刘磊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