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掌灯走路,才不会摔跤”——西南医科大学以党建引领人、凝聚人

钟兴茂 梁童童        2021-11-23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本报记者 钟兴茂 梁童童

“通过探寻校史中的红色印记,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让我们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创新推动学校事业发展,培养业务过硬、拥护党的领导的医疗人才,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群众身心健康不断贡献力量。”近日,在西南医科大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学习上,学校党委书记廖斌讲述了一堂生动的红色校史课。

今年正好是西南医科大学办学70周年,在廖斌看来,学校每一步发展背后,都有着党的建设的坚强支撑。“就高校而言,党的建设必须始终围绕学校发展大局,也必须始终服务于学校发展大局。”近年来,西南医科大学努力破解党建和业务“两张皮”的难题,将党的建设摆在首位,以党建引领人、凝聚人,为学校发展牢牢锚定正确航向。

1143353_Page_0001_Image_0007.jpg

西南医科大学举办“青春读诗给党听”诗会。(图片由学校提供)

医学蕴含丰富的思政素材

从“东亚病夫”到吸血虫危害;从国家的重视,到消灭血吸虫病写进《农业发展纲要40条》;从全民的参与到毛泽东写下的《七律二首·送瘟神》……在“人体寄生虫学”课上,病原生物学教研室教授王光西把中国故事讲得淋漓尽致,既有专业性,又有故事性,深度又激情。

“表面看来,思政教育似乎游离于医学专业外,但医学的服务对象是人,医学终究还是一门‘人学’。医学的人文属性,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思政素材。”廖斌介绍说。近年来,西南医科大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模式,把“课程思政”作为重点,通过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结对帮扶、专业学科教研室集体备课等方式,探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有效路径,创建了80多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将思政教育贯穿到了课堂教学的各个方位、各个层面。

“生物化学”通过介绍生物化学的发展的曲折历程,让学生感受科学家们坚持不懈的执著;“疟疾的防治”教学,结合泸州实际,告诉学生“疟疾窝”如何在几代医卫人员不懈努力下告别“打摆子”;“口腔解剖生理学”建立了“课堂教学—隐性思政教育—实践思政活动”三结合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打造出“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思政教育品牌。……

与此同时,西南医科大学还按照大学生成长和思想发展规律,把学生整个大学阶段划分为入学季、成长季、毕业季“三季”,采用递进培育方式,深入开展学校“三全育人”。入学季侧重适应性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和生涯规划教育,成长季侧重心理健康教育、医学人文教育、科学素养教育、医德医风教育、实践创新教育,毕业季侧重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教育、就业创业教育。

党建给教学科研带来甜头

常年与尸体标本打交道、身边充斥着福尔马林的味道、承担全校过半专业学生的10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这是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师的常态,也是专业教师流失严重、引进教师困难的原因。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西南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党支部发挥以全国优秀教师余崇林为代表的优秀党员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鼓励老党员与青年教师结成对子,在标本制作、理论学习、听课、试讲等环节对青年教师一对一指导,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同时支部还常常开展活动,挖掘老一辈解剖人故事和“团结奋斗、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激发青年教师的责任担当,培养育人情怀。

在西南医科大学,像人体解剖学党支部这样的基层党组织一共有235个,实现了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廖斌介绍,自2015年以来,学校新增二级党委5个、党支部104个,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比例达100%,为学校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思想政治工作是灯,教学科研工作是路,掌灯走路,才不会摔跤。”李妙龄是西南医科大学心血管医学研究所党支部书记,也是“双带头人”,负责支部党建工作以来,她尝到党建给研究所日常管理和科研工作带来的甜头。

党支部一方面严格政治把关,确保研究所科研人员的纯洁性、先进性,使得埋头苦干、一丝不苟搞研究的风气浓厚;另一方面这里又是个温暖的大家庭,有困难能及时得到帮助,针对性的谈心谈话、精心安排的鼓舞士气活动,都能调动全体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依托医疗专业优势服务社会发展

“作为党员和医疗工作者,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生刘勇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四川第三批援助湖北的医疗队队员,后被评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面对疫情他身先士卒,面对荣誉他却淡然处之。

正如刘勇所言,在西南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像他这样的医务人员还有很多。疫情期间,学校附属医院和附属中医医院先后派遣142名医务人员奔赴湖北、北京以及埃塞俄比亚等抗疫一线。廖斌也担任泸州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副指挥长及医疗组组长,组织三所直属附属医院全力以赴,筑起泸州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

“学校是在党的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下,建设成长起来的,传承着川南医士学校、第二野战军川南医院为民担当、重技术、重应用、艰苦奋斗的红色基因,回馈社会、服务人民是学校的职责和使命。”廖斌说。除了积极应对疫情,参与地震、抗洪等重大抢险救灾,近年来,西南医科大学还依托教学资源、学科专业和人才技术等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承担泸州市基层卫生人员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培训项目、面向泸州四县三区建立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分级诊疗模式,助力成员单位的学科建设、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流程优化、服务能力提升……学校众多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行动,受到当地人的好评点赞。

今年,西南医科大学又与泸州市委、市政府合作,共建川渝区域医药健康中心,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建成“五地一中心”,即川渝医药人才培养高地、川渝医药高层次人才聚集地、川渝医药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高地、川渝医养结合高品质生活宜居示范地、川渝医药国际交流基地和川渝区域医疗中心,助推泸州提升城市品质和能级。


编辑/一审:杜蕾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