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1年第26期(总第3554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为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积聚教育力量
——全省县(市、区)教育局长专题培训班侧记
■本报记者 钟兴茂 殷樱
《教育导报》2021年第26期(总第3554期) 导报二版

3月17—21日,全省县(市、区)教育局长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推进基础教育更加公平更高质量发展培训班(第一期)在成都师范学院举行。来自全省90个县(市、区)的局长们圆满完成了为期5天的培训;第二期针对此外93个县(市、区)教育局长的培训将于3月26日开班。

局长们通过此次培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基础教育的决策部署和全省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推进会议精神,为下一步积极稳妥推进基础教育学校布局优化调整、努力深化学区制管理改革、扎实抓好中小学课堂教学等积聚着理论和实践力量。

乘势而上,优化基础教育学校布局

“学校布局调整优化是实现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变的必经之路。”培训班上,教育厅政策法规与综合改革处处长钟俊敏对我省《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方案》进行了解读。

据他介绍,2020年,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教育厅会同省级有关部门就调整优化基础教育学校布局、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在全省进行了专题调研。四川盆地幅员辽阔,一些地区学校布局不科学不合理、不集约不及时仍然是导致“城挤乡弱村空”问题的重要原因,教育系统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就是要做好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调整。

其实,“十三五”期间,不少地区已经在调整优化学校布局中尝到了甜头。如2016年至2020年,苍溪县撤并生源少、条件差、质量低的农村九年一贯制初中校点10个,办成单设小学,合并5所100人以下小微学校,办成所属乡镇中心小学教学点,撤并后整合的师资、物资、经费等,用于支持寄宿制学校和城镇学校的建设,让乡村学校师生更为集中,更有活力,城镇学位也多了,有效缓解了“城镇挤、乡村空”问题。

“在脱贫攻坚的漫漫征途中,县委、县政府也将教育事业作为追赶跨越、民族振兴的头等大事来抓。”昭觉县教育体育和科学技术局局长勒勒曲尔介绍,对应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等因素,昭觉县提前科学合理优化学校布局,加强人口集中的村级小学建设,撤并已无生源的教学点;扩大城区和重点乡镇义务教育资源,持续增加学位供给;加大城乡寄宿制学校建设,推行提供全日制寄宿教育,切实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和偏远山区学生入学难的问题。

目前,两项改革“前半篇”文章基本完成,这为学校布局调整带来了新机遇。盐亭县大兴回族乡中心校负责人说:“教育布局调整以前也在搞,但过去两个中心校由两个乡各管各,撤并不下去,现在改革后成了一家人,一下子就解决问题了。”

“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调整优化基础教育学校布局,着力解决‘城挤乡弱村空’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优质教育的新期待。”此次培训,教育厅向全省基础教育战线吹响了号角。

集思广益,探寻学校布局调整科学路径

“到2025年,全省拟撤并中小学和幼儿园3200余所、教学点2380余个,新建、改建、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1170余所,基本实现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水平优质高效。”这是“十四五”期间,我省基础教育学校优化布局调整的目标。那么,应该如何做好这篇教育系统的文章呢?

广元市昭化区教育局局长刘德清认为,对政策的精准把控尤为重要,此次培训班从精神传达、政策解读,到实施细则、注意事项都有涉及,为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调整优化基础教育学校布局指明了方向。要按照《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方案》中“幼儿园就近就便、小学向乡镇集中、初中向中心城镇或片区集中、高中向县城集中、资源向寄宿制学校集中”的思路,推动普通高中进城进市、义务教育集中集约、学前教育普及普惠。

“撤并前一定要深入调研、谋定后动。”简阳市教育局局长李强普根据当地调整优化学校布局经验建议。简阳市启动学校优化布局调整工作前,市教育局领导班子分片负责,组织人员深入镇(街道)、学校开展摸底调查,全面掌握镇村两项改革后全市学龄人口居住分布情况、各镇(街道)学位需求情况、学校师资力量和服务半径等基础数据,编制《简阳市学校布局调整方案》,仅用了一年半时间,全市“空心学校”撤并工作已经全面完成,做到了有减有增、有撤有建,整合了办学经费,降低了管理成本。

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何庆建议,各地学校优化布局调整,要因地制宜、有序推进。根据不同地方实际,做到宜留则留、宜调则调、宜改则改,不搞一刀切。同时,要提前制订撤并学校学生分流方案,坚决防止出现学生二次分流,坚决防止因上学难而失辍学;合理安排教职工,统筹教育教学工作和教师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应有作用。

“统一优化学校布局,以布局规划引领学校建设。”教育厅基建后勤处副处长王文璞提醒,撤并学校一定要加强风险防控,按照“规划论证—征求意见—风险评估—集体决策—公开公示”的流程进行,坚持“科学评估、应留必留,统筹考虑、积极稳妥”原则,对历史名校、百年老校、名人学校、地震灾后重建援建学校的撤并应开展专门论证、专题报告。

培训班上,各县(市、区)教育局长就做好学校优化布局调整展开了热烈讨论,集思广益。局长们普遍认为,学校布局调整既涉及教育内部的机制问题,更涉及教育外部的体制问题,急需编办、人社、财政等部门的通力协作,为布局调整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协同发展,因地制宜探索学区制管理

学区制改革旨在解决传统校区制模式下资源配置失衡问题,通过构建强弱学校间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共同体。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学区制改革是应有之义。

四川省教科院发展所所长焦蒲认为,学区制改革的学区是大学区的概念,指县(市、区)按人口分布状况、经济区规划、学校地理位置、优质教育资源辐射范围和教育发展规模等因素,将相同或不同学段的义务教育学校结成办学联合体。

“要构建学区制管理运行机制。”在焦蒲看来,学区的管理组织,不是单设的教育行政分支机构(不增设实体机构和增加编制);也不是“中心校”的翻版,而是由行政赋予职权的学校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学区内各法人学校维持不变。

“学区制管理中,如何调配学区中老师的编制和岗位?”“学区制改革与校长办学主体之间是否存在矛盾?”“学区制到底如何考核?”“学区长由谁来任?”在交流讨论环节中,教育局长们抛出了各自的困惑,在“思想碰撞”中,也收获了许多建议:“学区管理要和‘县管校聘’、布局调整同步考虑”“因为涉及编制和职称问题,学区制管理要部门联动,共同推动才行”“学区制改革的核心在教师,要抓住人的流向、人的管理”……大家把焦点更多聚焦在学区的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上。

在学区制管理的实施环节中,教科院专家建议,核心是要加强党的领导,关键是协同推进“县管校聘”,重点是构建学区治理体系。要处理好学区、学校和政府部门三者关系,明确教育行政部门与学区的权责关系,建立学区的决策议事机构,强化考核督导。而学区运行机制的核心是要打破学校管理的壁垒,整合学区学校管理机构与人员队伍,变革传统组织结构,实现优质校、普通校与薄弱校的一体化运行。

学区教育资源如何统筹?成都师范学院教授郭平认为,学区制强调的教育资源共享既是指不同的主体对于现有教育资源在不同程度上的共同享有使用,又注重不断开拓区域内潜在的教育资源,教育资源的共享是学区制发展的动力。学区制改革还要注重人力资源的高效开发与利用。

学区制是一种管理机制,需要从管理机构、职权配置、运行机制方面建立系统的制度体系。学区制改革的理念凸显了多元治理,也需要多方相关利益者的参与。教育局长们在培训会上提出的诸多细节问题,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