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峨眉山市罗目镇小学:传承古镇文化,让学生知乡爱乡

何文鑫 倪秀        2021-04-09
当前位置:首页 >校园 >中小学

2.png

峨眉山市罗目古镇又名青龙场,始建于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商周时期已有人居住,这里是明清时期茶马古道从平原进入山区的第一站,又有“莲箫之乡”的美誉。

罗目镇小学就坐落于古镇上,并已有逾百年历史。学校作为育人机构,如何传承古镇文化,将历史融入课堂,让学生知乡爱乡?在校长阮龙芳看来,学校教育就要与古镇文化深度融合,让学生做一个有文化、懂礼仪的人,体现教育人的责任与担当。

近年来,罗目镇小学围绕古镇文化,从礼仪、连箫文化、劳动教育等方面入手,改变学校师生的精神面貌,办活力教育,走出一条文化育人的特色办学路。

学校是乡镇的门面,需要亮起来

身置古镇,历史悠久,让罗目镇小学文化底蕴相当丰厚,但同时也带来地方不大、向外拓展受限的难题。

而随着经济发展提速,老百姓收入提高,当地旅游业日渐兴旺,学校作为当地重要文化展示窗口,师生一言一行都影响着游客们对罗目古镇的印象。

1.png

第一件事是“亮环境”。大概在五六年前,罗目镇小学从内部环境改造开始,让校园亮起来。走进罗目镇小学,看到的虽然不是高大气派的建筑,但教学楼前高大的董棕,办公楼前挺拔的雪松,围墙转角挂的盆栽,尽是扑面而来的春天气息。

“干净。”“整洁。”这是不少来罗目镇小学的人的第一印象。如果直抵校园死角,来到厕所,感受更是如此。古朴的红色墙面,光从高大的梧桐树嫩芽透下来,可以感受到古镇新风。

第二件事就是“亮精神”。阮龙芳认为,罗目镇有众多历史名人,但传承历史文化就要靠高素质的教师。

为此,罗目镇小学提出“活力课堂”理念,让老师动起来,让每个人都有事做。学校邀请城里几个小学先后来指导,上示范课。同时,学校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如何将当地莲箫文化引入学校、引入课堂”。去年寒假,学校教师没有立马休息,甫一放假,学校就邀请专家到校指导如何紧盯课堂抓效率、促进质量上台阶。

书声琅琅,朝气蓬勃,学校告别沉寂的状态。“乡镇学校是乡镇重要的文化载体,在育人上不但要教知识,还得教学生做人。”阮龙芳说,老师首先要提高道德素养,以身示范。

对学生的精神面貌而言,罗目镇小学从礼仪入手,重点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学校针对各个学段,编写了礼仪课程校本教材。比如,一年级的礼仪课是知礼和懂规则,按时上学,见了老师和同学彬彬有礼问声早;如何参加升旗仪式,课堂上应该如何做,都编成歌谣,形式新颖,学生也易记住。

焕然一新的学校,师生精神面貌变了,也得到更多的认可。去年,罗目镇政府在教师节专门开会,表彰罗目镇小学,给奉献几十年的老师发奖金、送鲜花。“老教师高兴得不得了,年轻教师又以老教师为榜样。”阮龙芳说。

古镇文化传承,学校责无旁贷

大课间时分,只见罗目镇小学学生从教室里有序涌出,老师们抬出数框连箫。队列排开,人手一根,随着节奏,近400名学生齐舞,莲箫操场面煞是壮观。

3.png

打莲箫是罗目镇的民俗舞蹈,也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每逢佳节或喜庆日子,数人,或者数十人乃至上百人聚在一起,拿着莲箫,顺着节奏,敲击,跳跃,莲箫发出清脆的响声,充盈着飞舞之美。

根据峨眉山市“一校一品”的整体办学思路,罗目镇小学坚持“五育”并举,壮大之前的莲箫社团,传承古镇文化。

过去,打莲箫只在学校六一儿童节时有展出,现在则是全员参与。但这同时带来一系列问题:服装从哪里来?器材不够怎么办?谁来教孩子们打莲箫?

经费不足,学校就买回塑料管、铃铛和彩条,老师们利用节假日聚在一起自己制作莲箫。在阮龙芳的激励下,学校幼儿园一老师自己改编莲箫舞,分解各步动作。

学校编写了莲箫校本教材,收录莲箫音乐和唱词。第一套莲箫舞还比较传统,亦步亦趋;第二套莲箫舞,学校师生开始变换队列,姿势灵动,迎风起舞。

开展课后服务后,打莲箫也成为罗目镇小学周三下午社团课的一项,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如今,打莲箫已经成为罗目镇小学的特色校园文化,古镇民俗在学校得到彰显。眼见学校在传承古镇文化方面所做的工作,镇政府便大力支持,镇上要是有什么大型活动,一定有罗目镇小学孩子们打莲箫的身影。

去年,在第六届中国(四川)国际旅游投资大会、第七届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期间,罗目镇小学学生用莲箫舞迎接到访的外宾,为古镇文化添彩。

劳动教育,让孩子知农爱乡

罗目镇是明清时期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是从平原进入山区的第一站,也是农业和畜牧业联系的纽带。依托农业区和牧业区的交易,罗目镇得到持续发展,人才辈出。

而随着城镇化提速,不少家庭已经不事耕作,孩子们对农业的接触和了解也日渐生疏,不辨菽麦是常态。

于是,罗目镇小学利用学校边角地带和借种一个老师家的土地,开设劳动课程,大力推动劳动教育。学校聘请农耕劳动技术员,指导师生开垦土地和栽种;编写校本教材,教学生认识劳动工具、种子、病虫害防治和如何在家做日常饭菜等。

4.png

值得一说的是,罗目镇小学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将仪式感注入劳动教育中。比如,开展家庭自作美食比赛,展示各自煮面条的步骤;开展钉扣子比赛,看谁缝制得最漂亮。

外出参观农业基地也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去年冬天,罗目镇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罗目镇廖林村的蔬菜大棚。走进蔬菜大棚,孩子们亲眼看到了大棚种植管理的过程,亲身体会到菜农们种植管理蔬菜的艰辛。

每到春季开耕时节,罗目镇小学都要举行农耕启动仪式。高年级学生在老师和劳技人员带领下,到田地里,有的松土,有的挖窝,有的栽苗,有的浇水。

“一些在课堂上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在农耕中却很活泼,也自信多了。”在阮龙芳看来,劳动不仅仅是种地,而是多种形式,以此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家长们看到孩子们校内外的变化,更加支持学校,还问土地够不够,自家的土地可以拿出来给学校用。

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打莲箫等民俗文化的学习、参加劳动实践,了解罗目镇的历史和山水,培养了孩子们对古镇的热爱。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学生成人成才后,将更好地建设家乡。”阮龙芳说。

(本报记者 何文鑫 倪秀 文/图)

编辑/一审:周睿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