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辛婷:和学生分担风雨、共享阳光

本报记者 钟兴茂(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021-03-11
当前位置:首页 >人物 >教师风采

“谢谢老师,我已经通过机场安检,马上就要登机了,您不用担心。”1月19日上午10点,西南科技大学辅导员辛婷收到这条短信后,终于放下心来。半个小时前,放寒假回家的学生李钧霆向她求助,他的核酸检测报告无法进行网上查询,被拦在机场外。辛婷立即动身前往校医院询问情况,经过层层沟通、协调,帮助学生解决了问题。她说:“现在散发疫情严重,我们时时刻刻关注着回家学生的动态。”

“平均每天要接听回复20多个学生电话、50多条学生的短信、 qq留言、微信,每学期要随堂听课20多次,每年要与学生谈心谈话400多人次……”辛婷说,“这就是我们辅导员的工作状态。”16年来,她一直默默坚守在高校辅导员这个平凡的岗位上,笑容可鞠地迎接一批又一批大一新生,又满眼含泪地送走一届又一届大四毕业生,期间充满波折、辛酸、喜悦、欢笑……

24小时待命   从“辛姐”到“辛妈”

2004年,为更好地照顾年仅两岁的女儿,辛婷主动向学校申请从一线教师转岗成为辅导员。她本以为没有了繁重严格的教学和科研压力,工作会轻松许多,但当辅导员远没有她想象中那么轻松,学校的各项工作安排、学生的各种事务处理、与家长的沟通,一件接一件看似琐碎却必须细心处理的事情接踵而至。她感叹:“以前是朝九晚五,现在必须每天24小时保持待命,准备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情。”

有一年新生军训,第一天,一个学生就中暑晕倒了,第二天、第三天,相继有学生因为肠炎、感冒、外伤等情况住院。军训半个月,辛婷每天都在学校和医院之间来回奔波。有一次,一个女生半夜突发疾病,辛婷连夜赶到医院,处理完回到家已经是早上7点,女儿泪眼汪汪地问她:“妈妈你昨晚去哪里了?”她说:“现在只要深夜接到学生电话,那一定是我的学生有事需要我帮助了。”

尽管如此,辛婷并不后悔,她说:“各行各业都辛苦,既然做出了选择,那就要尽心尽力做好工作。”她告诉学生们,除非事态紧急,她不会占用学生的学习和休息时间,但自己的电话会24小时为学生开机,任何时间有任何问题,学生都可以跟她联系。前些年,辛婷到学生寝室巡查,还常常会帮学生缝补衣服。

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一位来自湖南的学生左脚踝严重骨折,急需手术,而当时绵阳市医疗条件极其紧张,无法为学生施行手术。“当时辛姐一面在医院安抚照顾我,一面通过校友等资源多方联系医院,逢人就说、见人就打听,一见到医生两眼就放光,恨不得马上就能把我送上手术台做手术。”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这位学生含着泪说。

“当时我就一个念头:一定想办法及时为他做手术,因为在那年年初的冰雪灾害中,他已经失去了母亲,不能再让他失去左脚。”辛婷说。通过两天的努力,终于在一位校友的帮助下,学生顺利转院到成都一家医院,及时完成了手术,保住了左脚。

震后那段时间,辛婷把当时才5岁的女儿托付给家里的老人,自己和学生一起搭建帐篷,吃住在一起,还发挥心理学知识,为学生作心理疏导。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除夕晚上,辛婷就开始逐一为学生做健康排查和统计,为学生传递疫情防控知识,随后每天关注学生疫情防控状况,开展心理健康疏导。停课期间,她还帮学生邮寄教材、晾晒被子。

十几年过去了,辛婷从学生口中的“辛姐”变成“辛妈”,改变的是称呼,不变的是敬爱。而在辛婷眼中,则一直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呵护,不管是“90后”学生,还是“00后”学生,她都能很快融入学生之中,快速得到学生的信任。她说:“这并没有什么技巧,只要真心为学生付出,他们是可以感受到的。”

秉持“泡菜坛”  理念探寻班集体建设之路

“每一届学生有七八个班级近240人,我一直在思考着如何使教育更好地覆盖到每个学生。”辛婷告诉记者,“一个班集体就像一个‘泡菜坛’,只有坛里的水纯正了,坛里的泡菜才可口。把班集体建设好了,浸泡在里面4年的学生,无论他们差别有多大,4年后他们的‘味道’肯定都差不到哪里去。”

每带一届新生,辛婷都要指导他们制定班级目标,引导他们把班级目标分解为个人目标。大学四年,她通过分层次、分阶段开展“经营我的大学”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为学生开展理想信念、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健康等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和班级确立奋斗目标,把班级建设和个人发展结合起来。

2018年,辛婷试着将劳动教育融入到班集体建设中。她带着学生一起写策划书,在学校各个相关部门间来回奔走,申报土地。当土地申报下来时,他们傻眼了。近三亩的荒地上全是建筑垃圾和杂草,看着学生失望的眼神,辛婷笑着对大家说:“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总是骨感的。没关系,老师和你们一起撸起袖子,再创一个‘南泥湾’。”就这样,在一个多月的课余时间里,她和学生们一起在荒地上劳作,锄头挖断了3把,镰刀割坏了5把,手上打起了血泡磨出了茧,终于把那块荒地开垦出来。由于与西汉大文学家扬雄耕读的“西蜀子云亭”仅一墙之隔,于是他们把这个劳动教育基地取名“子云圃”。

辛婷给每个班分了一块地,每个同学都有劳动任务,播种、浇水、施肥、除草,田间地头的管理都由他们自己来完成。最初班上很多学生连麦苗和韭菜都分不清,更别说种地了。她就请来一位农村老大爷,手把手教他们干农活。她自己也在田间地头学耕种、说农事,和学生一起观察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学习田间种植管理技术。

作物收获后,辛婷又引导学生们开设了“子云圃” QQ购物群,在校内义卖劳动成果。学生李俊峰去给一位老师送货后,兴奋地和同学们分享:“今天这位老师夸我们种的菜不错,他女儿很多蔬菜还都不认识。”另一位学生回应道:“那可不,谁叫我们上得厅堂、下得田地,能敲键盘、能握锄头呢。”义卖结束后,学生们又自发地在群里讨论,下一季度应该种什么菜,怎样才能提高产量和销量。

看着学生们从一开始的不情愿,到后来的积极主动,辛婷感叹:“在网络时代的今天,我能带领着学生们,探索着互联网模式下的劳动教育、班集体建设,和学生们一起成长,感受生活的苦与乐,实在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学生的闪光点就是工作的切入点

身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辛婷深知“肯定”的力量,在十几年的辅导员工作中,她一直告诫自己“决不能否定任何一个学生”,她坚信,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

学生小伟(化名),经常旷课。一次,辛婷跟他谈心时发现,他对心理学很感兴趣,写作能力也不错。于是她注意时常从心理学角度找话题,与这个学生拉近距离,鼓励他参加学校心理剧创作和演出,引导他把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学业志向结合起来。后来,小伟创作的剧本两次在学校心理剧汇演中获奖。

学生小阳(化名,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经常晚归未归,学习掉队。虽然辛婷与家长协作,开展了一段时间教育,但效果还是不明显。一次聊天过程中,辛婷发现,聊到创业话题时,小阳两眼放光、滔滔不绝。当时学校正在举办的“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辛婷就鼓励他参赛,帮他联系指导老师。“虽然那次大赛他只拿了个优胜奖,但我发现他变了,学习变得更积极主动,晚未归没有了,还常常去图书馆。”辛婷欣慰地说。两年后,小阳顺利毕业,现在开了家公司做旅游,干得很不错。

“善于抓住‘闪光点’就能找到工作的切入点,找到切入点,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他们的世界,点燃他们心中的梦想。”辛婷认为,辅导员工作一定要善于运用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把握时机,因势利导,抓住关键点,调动内外因素,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力,促进了他们的改变和成长。

去年暑假,疫情形势稳定向好后,辛婷深入大巴山区,开展为期一周的贫困生家访活动。虽然有心理准备,但她没想到这条路这么难走。她从大巴车换乘小面包车再换摩托车,到最后徒步翻过了两座大山。

被家访的学生叫陈柯,父母都在外打工,只有祖母在家。那天下着小雨,山路泥泞,看着辛婷一步三滑地往村子走来,陈柯感动不已:“我永远不会忘记,‘辛妈’见到我时,笑着对我说的那句话——‘咱们双脚走过这样泥泞的路,以后再也没有什么路拦得了我们’。”那天家访结束,陈奶奶执意要送辛婷出村,送了一程又一程,当她走下了一段山岗,回头还远远看到陈奶奶目送着她,不停地挥着手。

2020年的最后一天,她被评为第十二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成为四川省第一个获得此项殊荣的辅导员。但辛婷却说:“相比起各种荣誉,学生的成长成才更让我感到满足;相比起各项奖励,陈奶奶目送我的身影,更让我感到教书育人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采访结束时,一位已经顺利到家的河北籍学生发微信告诉辛婷,寒假里他打算去做防疫志愿者。辛婷感叹:“刚开始当辅导员时,我以为做好学生事务就可以了,后来觉得要对得起学生的一生和含辛茹苦培养他的家庭,近几年。我常常思考要为国家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00后’的孩子有这样的担当,让我感到非常自豪!”

辛婷回复学生:“老师支持你,但前提是要遵守当地疫情防控规定,体检合格再上岗,先保护好自己,再帮助他人。”


编辑/一审:郭路路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