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澄清与转化,开启复课新生活

顾惠芬        2020-04-03
当前位置:首页 >教研

作者:  顾惠芬/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

人间四月,我国的防疫形势持续向好,各地陆续迈开了复课的脚步。然而,疫情的“全球流行”却又加剧了防控的复杂性,自然,复课后的校园生活也面临着愈发困难的挑战。作为教育者,必须对复课后的学校何为有清晰的再认识;作为学校管理者,必须具备对复学工作进行系统建构的顶层设计能力。

博尔诺夫指出:“灾后重新开始的生活就会轻松些。人们在经过澄清和净化后,可以开始新的生活。”这启示我们,寒假中战“疫”经验的澄清与转化,可以成为开启复课新生活的主体力量。

一、以成果再创推动假期生活与期初生活的深度交融

复课后,防疫依然是关乎生命安全的首要工作,但是,空间从家庭转移向了更宽阔的班级、校园,学生接触的对象多了成百上千的同学、教师,学校的集体性质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群体交往,教师无法像家长一样进行一对一的关注。同时,复课还意味着学校教育教学生活的整体运行。在这样的复杂情境中,学生的自主自育尤为重要,学校需要助推学生、教师调动假期生活中习得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再创造,转换为在校生活的策略和方式,为安全的、有质量的期初生活服务。

以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以下简称“龙虎塘实验小学”)为例,将以往开学初线下举行的“学生寒假生活成果展评”于3月初在线上实施,以学生评价体系推动学生对假期生活进行专项和整体的盘点,以征文评比的方式引领学生、家长、教师对家庭防疫、线上导学等内容形成典型案例。在此基础上,一是用这样的线上展评引发线上班队会、线上升旗仪式等在校生活形态的“变式”发生,向期初生活自然过渡;二是激发师生对假期成果进行再创造,反哺期初生活,如通过全校征集,师生合作,依据寒假习得的防疫经验,用绘画、童谣创作等方式,从上放学、课间活动、用餐等一天在校生活的维度,汇编了《在校生活防疫绘本》,并设计了“我是防疫小卫士每日评价表”。再如,各学科依据假期生活资源,策划了防疫生活与学科学习整合的“开学第一课”。三是综合运用资源,架构“生命教育”主题序列活动,借助清明节、复学前家长会、期初课程等节点,融健康、心理、科普及常规教育等于一体,进行整体性的教育引领,并形成了给教师、学生、家长的“开学锦囊”。

上述实践对假期生活资源进行了整合与开发,运用于期初生活,学生作为资源、经验提供和再创造、再运用的主体,不仅能有效激发其自觉性,还能获得成就感和过程中的再成长。

二、以品牌意识促成学习变革的持续优化

正式的课程、课堂学习是学期生活与假期生活最大的区别。复课后的学习一是要思考寒假中线上学习这种方式有哪些优势可以延续、哪些弊端需要避免,既可以用来优化学期中的教学,又可以对AI时代的教育引发前瞻思考;二是要正视假期线上学习效果的差异性,个性化的学习进度和需求成为难点。这些挑战换个角度来看,也是变革学习方式、弥补常态教育“短板”的契机,教育者要有推动新时代背景下学习变革的视野和勇气,让复课成为打造学校品牌的良好时机。

龙虎塘实验小学一是形成了较为整体的复学后的教学推进方案,比如对未返校学生、学习进度跟不上学生形成了分类组群、线上线下“合班播课”“个别补课”等策略。二是各学科从日常教学、寒假中的“停课不停学”、复课后的常态教学进行前移后续式的总结和设计,追求已有研究的累进发展,成就品牌。例如英语学科在学校的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幸福作业”研究中已经开发了单元结构化的预习学案,疫情中的线上导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造,将一单元课程内容以贴近生活的“学校课程大家谈”“我的一周生活”等主题统整,设计了以思维导图为主要形式的“词汇乐园”、以情境对话为主要形式的“句型城堡”、以模仿写作为主要形式的“综合性交流总结”三大板块,在基本结构之上,年段有差异。学科组在总结的基础上对复学后“英语幸福作业”研究形成了读前、读中、读后的系统性思考,实现了螺旋式上升。

危机中的变革就应当以日常中已有的积淀为基础,并在危机情境中合理地开发新可能,并为危机后的日常注入新活力,从而与时俱进,持续优化。

三、以学术性积淀滋养后危机时期的内涵发展

战“疫”寒假的教育实践呈现了诸多与日常教育不一样的实践样态,在其中对教育知识进行提炼、重构、创生,应当成为每个教育者的敏感与自觉担当。对于学校来说,也唯有将已有的实践进行梳理和思辨,以学术性的方式积淀下来,才能更好地滋养复学后的内涵建设以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龙虎塘实验小学以“疫情中的教育及其对未来发展的启示”为主题,并拟出版相关专著,来推动案例、论文式的全面总结:学校层面,在疫情应对中反思领导力水平的短板、管理机制的漏洞,将战胜危机的经验融入现在的学校治理体系,以提升学校管理的水平,已经在“校长危机领导力”等专题发表了相关成果;学生层面,不仅引领他们将“疫情”学习中获得的健康教育、科普教育、公民教育等运用至危机后的日常生活,还进一步回归“学会生存”的根本目标,对学到了哪些生活的智慧、哪些好的思维和行动方式进行总结,通过复学后在日常教育中的进一步渗透,帮助学生接未来可能面对的任何挑战;教师和家长层面,推动他们对危机中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进行再认识并提炼经验,已经组建团队,对“隔代教育”“家庭阅读”“家长参与”“玩伴团建设”等进行专项学术成果的撰写。

这样的实践,既能促成教育专业水平提升,也能为学校的内涵建设增加底蕴,还可能为教育学的发展做出学校的独特贡献。

总之,学校与教育者要致力于唤醒学生的自觉、自律、自能,充分调动战“疫”寒假中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在澄清与转化中打开安全健康、蓬勃向好的复学新生活!

 


编辑/一审:夏应霞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