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教会学生做最优选择

        2018-02-09
当前位置:首页 >教研

——“新高考”背景下生涯规划教育再观察

 

随着上海、浙江首届“新高考”实验年级学生毕业,教育界对这批学生的关注和讨论仍热烈持续着。人们发现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新高考”背景下,学生有人获益,有人吃亏。自我认知清晰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强的学生学习状态更好,更容易进入理想的学校;反之,学生则容易出现成绩下降、学习兴趣不高、能力与兴趣不匹配的情况,影响其在高考中的表现。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理性地选课走班、合理规划高中生活?记者近日采访了省内外部分校长、专家。

现象

生涯规划跟不上,“新高考”铁定吃亏

生涯规划就是上几堂生涯课,给学生做几次职业倾向、性格、潜能等测评,根据结果匹配相应的学科,就能确定“6选3”结果?没那么简单。浙江诸暨牌头中学教务处主任王惠丰发现,学生选科时五花八门的原因都有,有认为文科“记记背背”简单而想选文科的,有因为喜欢某个学科老师、喜欢某个班主任所以选该科目的,还有因为学校哪科实力强而选哪科的。“学生特别想选什么科目,或者特别不想选什么科目都是确定的,关键是中间有一两门概念不清晰。”王惠丰说。

远播教育集团北京研究所所长常雪亮也关注到这个现象。她负责的“翼生涯”项目组对首届“新高考”毕业生数据进行了不完全统计,结果发现“新高考”对学生带来两种不同的影响:有人获益,有人却吃亏了。她分析,获益的学生有三个特点: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学科特长、有清晰地自我认知以及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她也遗憾地看到,有不少缺乏自我管理的学生在分层走班后,成绩明显下降。有学生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因为文科简单而直接选择三门文科。常雪亮认为,这个选择专业面最小,竞争也是最大的。

“新高考”本意是让学生学会选择,懂得为了人的发展而非眼前的分数而学习。而生涯规划就是帮助学生尽早规划,走出一条符合自己兴趣和能力的道路。选课走班中已经暴露出的问题,常雪亮认为更凸显了提高学校生涯规划教育水平的重要性。

破题

找准学校优势,进行个性化打造

最近,生涯规划已然是各级各类“新高考”研讨会上的热词。生涯规划课、生涯测评系统、社团建设、导师制、职业体验、研究性学习等等,成为其中的高频词。但抓手在哪里?如何找到系统的解决方案?依然困扰着校长、老师们。

浙江诸暨牌头中学强化学科优势,将生涯规划教育集中在对选科的指导,建立三层体系:班主任、任课老师共同构成导师团队,对每个学生进行跟踪指导;由38人组成生涯辅导团队,对老师和学生生涯规划、选科等提供专业支撑;建立生涯规划工作室,4位核心成员进行生涯课程开发、相关课题研究,吸收最新的生涯规划理论成果并在全校推广。

上海建平中学则利用学校本身资源丰富的特点,注重平台搭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该校把生涯规划教育做成实践课程,将校外生涯体验课程以及学校社团活动作为重点板块打造,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翼生涯”跟北京35中合作,着重在线上平台建设和教师专业支撑上给予支持。通过测评进入不同学职群,再从学职群的数据库中确定国内哪些高校开设了相关专业,确定选科意向。并给导师提供相应的工具和培训,帮助导师对学生选科、职业规划进行专业的指导。“翼生涯”也把生涯体验作为特色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但常雪亮也表示,北京35中是一个400人的小学校,如果校情不同,生涯规划方案需要在一定的大框架下,再次进行个性化设计。

探索

找到生涯规划体系建设的三个突破口

作为川内首个尝试“选课走班”的学校,四川省双流棠湖中学在生涯规划体系建设方面作出部署,积极为今年迎接第一届“新高考”学生做好准备。

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棠湖中学校长刘凯认为,关键是要思路清晰,找到抓手。学校主要通过建设三个平台,搭建生涯规划教育立体化、多层次的体系。

第一个平台是学生生涯规划发展中心。负责生涯规划课、生涯测评以及提供大学专业与选科如何匹配的咨询。棠湖中学办公室主任任飞扬介绍,该中心最大的特色是直接由校长挂帅,办公室协调统筹,这样导师组、心理组、教务处等机构都能及时地联动起来,必要时能做到全校联动。心理组和导师组合作,负责生涯规划课程和生涯测评,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会选择;招生办公室则负责对学生职业倾向进行分析,与大学相关专业信息进行匹配,找出专业对应的学科;教务处则围绕学生的专业目标,确定学生选科意向。

要做好这个生涯规划中心,任飞扬认为还需要强大的专业支撑力量。棠湖中学的生涯测评系统与北师大脑科学教授薛贵合作打造,生涯规划教材也与大学教授、专业研究机构的专家联合修订。学校有100多位教师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师培训,并取得了人社部认可的证书,同时,学校外聘的专家也给教师的生涯指导提供专业支撑。

第二个平台是学生校外体验基地。这两年,棠湖中学主动向外寻求合作,已经对接了50家各行各业的企事业单位,给学生提供体验实习的岗位。学校将改变以往“参观式”的体验,将拿出至少一周的时间让学生到各企事业单位进行跟岗体验,保证学生经过真实的职业体验之后有触动、有思考、有判断。

第三个平台是校内实践平台。“新高考”看重的不仅仅是各学科成绩,还有学生综合素质。“分数足够又有特长,这样的学生最受大学欢迎。”刘凯认为。为了培养综合素质优秀、特长突出的学生,棠湖中学提出特定课程、特惠课程、特长课程和特创课程四大课程体系。除特定课程主要依据国家课程方案实施外,其他均是着重学生综合能力和特长培养的校本课程。

其中重点打造的是社团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两个板块。丰富的社团活动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以长扬长,创新实验室则提供给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科创实验,相关课题及研究成果,都可以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加分项目。不喜欢科学实验也没关系,文科类一样可以进行研究性学习,由老师指导开展社会调查,或者课题研究。

不管建设什么平台,刘凯认为,都要树立“学生中心”的思想。学生有困惑,生涯指导的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职业体验、社团发展或者研究性学习需要什么资源,需要什么专家或设备,只要学校能够办得到,都要尽量去争取。以开放的心态办学,以积极的态度回应需求,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生涯规划的主动性。

校长访谈

刘凯:生涯规划不是一劳永逸

教育导报:面对学生选课中出现的功利化选择,学校怎样应对?

刘凯:在高考背景下,学生功利化选择不可避免,学生和老师不可能不考虑学生的高考成绩。“新高考”破除“唯分数论”,但不代表分数就不重要。在现有制度下,如果分数线不达标,兴趣爱好也没办法施展。选择擅长的科目很正常。综合来看,大部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擅长的学科是相匹配的,擅长的科目往往也是喜欢的科目。但如果因为文科简单而全选文科就不太提倡,现在文科考察的知识面更广,注重思维而非死记硬背。针对少数学生目标不清晰的情况,学生生涯规划中心的老师可以进行一对一咨询等方式,帮助学生理性地树立目标。

教育导报:选课走班后,老师有了多重身份,不同学科老师之间会出现工作量差异,这种情况下如何调动老师工作的积极性?

刘凯:学生选择过程中很可能造成学科之间的不平衡。学校哪个学科考得最好,选该科的学生必然多,学校想阻止都阻止不了。学科选的人少了,学科就越来越弱。各个学科老师都应该想到,不仅要有高考考试的优势,而且要在指导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方面形成自己的优势。物理、信息技术老师指导学生科创很有优势,历史老师引导学生研究一些历史问题,把研究性学习做好,这对老师来说也是发展方向。学生有需求,老师也要相应地改变,不仅盯着成绩,在学生兴趣爱好发展方面,老师也要再学习、再创新。

对于学校来说,要用好评价这个杠杆。不评价就是不重视,通过评价将教师指导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工作重视起来。选课走班环境下,一些学科选的人少,老师工作量少,收入也会变少。这部分老师就可以多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依然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

教育导报:生涯规划的“主阵地”是学校还是家庭?如何实现家校共育?

刘凯:生涯规划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生涯规划中最重要的是生涯体验,学生进入到真实的职场环境中体验、实践。这个工程很浩大,在小学、初中就可以开始做,高中开始都晚了,学校做的是普及和“兜底”的工作,想方设法搭建平台,在上课期间挤出时间,让每个孩子都有一段重要的职业体验经历。

学校提供的平台远远不够,职业体验可以延伸到家庭,延伸到中小学,延伸到假期。家长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生涯规划的意识,利用自身资源,针对孩子兴趣提供相应的体验机会,在假期进行更为深度的职业体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有亮点,需要学生在校外多参加社会服务、取得实践成果。这也给家校共育提出了新要求。

当然,家长也要有清醒的认识。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发展自己是终身的事,不一定能在高中选科一劳永逸地完成。国外大学仍然有学生调专业,有学生休学,再次参加社会实践,考虑清楚再回来选专业。但培养生涯规划意识越早越好,能让学生生涯规划的思考提前,提高专业与职业的匹配度,帮助学生少走弯路。(胡敏)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