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西南民族大学科普宣讲服务队走进红原县送“技术”

史鑫        2020-07-29
当前位置:首页 >校园 >高校

《教育导报》讯(史鑫)“我养了四十多年的牦牛,今天聆听了专家老师的讲解,意识到了在养殖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对于怎么种植牧草,怎么养好牦牛,有了更好的想法,非常感谢专家们的指导。”红原县麦洼乡洞拉村牧民贾塔在参加了科普专题讲座宣讲活动甚是感慨。

7月22日至27日,西南民族大学科技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普及基地、畜牧兽医学院为主办单位的少数民族双语科普宣传服务队奔赴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开展以“送科学养殖技术进牧区,疫病防控助脱贫攻坚”为主题的双语科普宣传活动。

红原县坐落于川西北高原,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境内天然草场面积达1158万亩,牦牛存栏量约40万头。西南民族大学双语科普志愿服务队师生一行由10名教师和12名含藏汉双语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组成,在红原县科农局相关同志和学校派出红原驻村干部的支持和配合下,先后前往麦洼乡洞拉村和瓦切镇日干村为牧民送技术解困惑。张焕容教授、陈仕勇副教授、彭忠利副教授等相继开展了“牦牛疾病防控要点”“牧草种植技术”“牦牛科学养殖技术”等3场专题培训讲座,系统就牧民们关心圈窝牧草种植、牦牛的科学补饲、犊牛腹泻、包虫病防治等知识进行了技术推广,向牧民发放了《高寒地区饲用燕麦与箭苦豌豆混播技术》《农牧养殖与疾病防控知识疾病防控技术应用》等藏汉双语科普图册500余册。

653048564.jpg

为了解决每年冬天大雪封山,草料明显不足,牦牛很容易被饿死、冻死,掉膘严重、饲养周期长造成经济效益不明显的问题,科普宣传队在洞拉村和日干村以座谈会的形式与县科农局、乡镇负责同志及兽防站相关人员以及牧民进行深入交流。“牧民朋友们要主动转变观念,冬季要科学补饲,这样可以让牦牛不仅做到春夏长肉,冬季也要长肉,牦牛吃饱吃好了,自然而然的免疫力就强。”科普服务队的行业专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肉牛创新团队岗位专家彭忠利副教授开门见山的话直击牧民的心坎。他表示,要长期解决这一难题,除适当种草外,需要牧民们转变思维,算一笔细账,缩短牦牛的出栏周期,抽出部分利润去农区购买秸秆,确保冬季牦牛能吃饱,减少冬季掉膘和生病,提高牧民的家庭经济收入。

除牦牛外,藏绵羊也是红原县的重要畜种。针对当地牧民在绵羊养殖中面临的营养摄入不均衡、饲草料利用率低、冬季营养严重匮乏等现实问题,四川肉羊创新团队史海涛副教授深入牧民家中和绵羊放牧地,为牧民和当地技术人员讲授了绵羊冬季补饲技术、干草及青贮调制技术及饲草营养价值现场评定技术,让牧民深刻认识到科学养殖技术对提高绵羊养殖效益的重要性。

麦洼乡农技员贾欢东周活动后称赞道,“科普宣传不仅有专题讲座也有座谈会,专家老师和牧民面对面的交流,很好地解决了牧民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同时有效地普及了科学的养殖技术和观念。”

此次科普宣传活动还为牧民们发放了2000余份饲料预混料及常用兽药,通过藏汉双语现场翻译讲解了其使用方法,帮助了上百名牧民准确掌握科学养殖和日常疫病防控等知识。双语科普宣传服务队还与牧民们建立了微信群,搭建线上交流平台,及时跟进后续的牧民咨询服务。

同时,为进一步了解民族地区畜牧业发展现状,师生一行实地走访了红原县麦洼乡达坤玛牦牛选育厂、瓦切镇唐日村牦牛养殖合作社、红原县牧草产业园、牧民窝圈燕麦草种植示范户以及若尔盖县藏兽医药研究所。

据悉,此次双语科普活动积极响应“新农科建设”,将科学知识送到高原,真情服务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了当地养殖与疫病防控技术水平的提升,助力少数民族地区畜牧业的发展和脱贫攻坚,同时也增进了学生对国情社情民情的深入了解,为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队伍打好基础。

 


编辑/一审:殷樱       

我要举报